營隊活動

青年卓越禪修營 - 謝仁方

2024-03-10

2024年冬季的青年卓越禪修營,全程由法鼓山僧俗四眾—果傳法師、常楨法師、演宗法師、演醒法師們帶領專職及內外護義工團隊—合力促成。讓學員在熟悉的蒲團上接受禪法熏習,同時融合了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系的心理諮商專業團隊,用溫馨的人生劇場來探討深刻的人我關係。

 

青年禪修路,回想起自己在三十歲時,報名了法鼓山初級禪訓班—安和分院由果旭法師、常弘法師指導—當作給自己的生日禮物。

 

半年不間斷的禪坐共修,除了讓我有因緣把三十多本的口袋結緣書都看完,也認識了許多不一樣的壯世代老菩薩,老菩薩們也會常常鼓勵對音樂有興趣的我,可以去台北西門中山堂旁的德貴學苑參加「梵唄課程」等課程活動,多多認識不一樣的法師、青年朋友與菩薩。

 

還記得第一堂初級禪訓班結束,當時我在課堂作業單寫下:

 

「生活中一切看起來都一樣,但似乎一切感覺起來又都不太一樣」。

 

 

這六年來的體會也是如此。從每一次禪坐當中,我慢慢找回自己與內心最適當的關係,從每一次的呼吸中,也更能調整身體最恰當的鬆緊,再從身體的這份「覺察」,進一步反觀到自己內心的世界,而從這一刻出靜之後的心境,就與紛亂的過去再也不相同了。

 

最近家裏有位長年茹素的長輩問我:「參加法鼓山有沒有什麼讓你特別『感動』的地方?」當下我回答不出來,因為我覺得是一種「潛移默化」的改變,無法完整用那一個事件,或者是那一句話能夠表示。

 

如果真的要我寫下兩個例子,第一個我要感謝當我面臨人生第一次「失戀」哭不出來時,所遇到的禪眾們,那年夏天參加了第一次「禪七」。

 

 

我在齋堂,看到餐後的芒果,讓我回憶起並意識到過往的關係與回憶都再也不復存在,這才放聲大哭的我,引起眾多師兄師姐們,用生命經驗來抱抱我、安慰我「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來」。

 

記得當時最後一天我還用了最後一炷香約40分鐘的時間,緊緊地靠著「一棵樹」,讓我清楚看見自己對親密關係有多麼地依賴;我意識到自己無形之中的任性,卻也造成別人穩定關係上的挫折與不安。

 

願我未來可以成為這棵樹的精神,讓人遮蔭,讓人心安,讓自己培養一個較優雅的一種互動關係,並透過習慣來養成讓人安心的力量。

 

 

同時,法鼓山的外護義工也讓我感動。記得曾有一年參加中級禪訓班課程—在北投雲來別院由果稱法師指導—圓滿結束時,看到課程的回顧影片最後面「外護義工們」身影在齋堂整整齊齊排列桌椅的畫面。

 

當時的我坐在蒲團上,在那一次,才真正地意識到:自己能有這麼多天專注在禪堂用功,一直享受著清淨的衣食坐臥,保持各種身心的體會,都是有在背後一群看不見的人們,一直默默付出、成就他人,才能夠讓這一切日日是好日、柱柱坐好香。這個瞬間,一股慚愧,讓我完全感動得掉下眼淚。

輔導學長,向我分享,外護義工們也是在用方法…

 

 

雖然當下並不太明白「用方法」用得究竟是什麼樣的方法。然而那一刻,足足讓我在心中了發深深的一個願 —「安排時間,成就他人」。

就是心中抱著這份願心,加上德貴的這次負責外護的專職菩薩,很懂我,在這次活動策劃期間,就不斷敦促我,希望我預留時間來護持青年卓越禪修營。

我在開營前一個月,終於完成公司上班日的協調,有賴三位好同事的鼎力支援,能如願空出9天休假時間,夠擔任外護義工,學習用方法,跟眾多菩薩義工們一起來還願。

 

 

人一生苦短。

 

所有的快樂,是因為別人節省了你預期的時間,所以感到快樂;所有的煩惱,都是你面臨無法處理的人我關係,需要耗費生命的寶貴時間,而感到的煩惱。

就如同在齋堂長期護持的外護的義工菩薩,面對家中子女相處,無奈感嘆她「書念最高」的孩子,卻不關心媽媽。但在法鼓山,她因為她長時間的投入與深深的願心,卻又感動了很多年輕義工,讓她找回了大家庭般的溫暖。

 

外護義工們的自學是幽默感與創意,也是會互相增長的;這次的青年團隊中,就許多檯高優質的冷凍乾燥機,調和了人我的關係。

課程中講師問「你覺得與自己相處發現自己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?」,我身旁的外護義工,用他在家自學15年的靈活幽默與創意,寫了一個「X10」。

 

我好奇問他「這是什麼?」。

他解釋「X10(乘十)誠實」。

:)

 

 

自己過去禪修的心靈慣性,告訴我們,切莫散心雜話,而當我投入到現實世界,臨場面對不同生命歷程的人與變動的環境,這是我自己學習外護義工「用方法」最有挑戰的地方,實踐回到呼吸,覺察自己的身心,自然讓念頭過去,同時照顧他人心中的蒲團,共同守護大家的菩提道場,才能圓滿成就每一次不同的因緣。

 

這次我也帶了6位外護同學們,一起到開山紀念館禮敬東初老和尚,並在祈願觀音殿,抽了一支心靈處方籤—大意是指出「能放下自我,自然沒有煩惱」。

我當下釋然,點醒對自己「是否要出家」的疑惑。重點不是我有沒有出家,而是我能不能放下自我。是好是壞、都將恰如其分水到渠成。

 

楊蓓老師說她自己參加過超過30個禪七,其中三分之二更是聖嚴師父親自指導。

有幸我們可以親近如此深刻的體會與傳承,加上現代家族治療等心理學,而開展出法鼓文理學院的生命教育學系相關課程。課堂上她讓我們彼此聊聊,家庭排行順位對於我們生命成長的共同影響,也讓我們檢視負氣離家的經驗,自己身上是否還帶著傷。

 

 

在隊輔培訓的兩天課程,也由憲宇老師—策劃,善用了戲劇演出、團體諮商、敘事技巧等等方法,非常有次第的探討人我的關係與生命困擾等議題,從正視「生命的幽暗」作為起點,讓傳統正念的方法能帶出真實與深刻的人生體悟,立體化切入自己內在對於家庭、愛情及職場人際間的感受與認知。

課程結束後,讓在學或在職場上的青年同學們,能夠很直接地把課程體驗到的內容,運用在日常與同事朋友的相處關係中。不僅在蒲團上讓你去思考「是橋流,還是水在流」,體會自己的心意識種子。

 

而還讓你回到家後,可以給媽媽一個大大的擁抱,謝謝她多年的信賴、呵護與包容;更讓媽媽覺得,她作為「媽媽角色」對子女的關愛,我們都有收到。

 

 

「提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」。正信的修行,專注眼前當下,能捨去心中的匱乏,才能發自內心地「善待他人生命的軌跡」。

他人內心深處的匱乏,因為你的調整,才能彼此獲得滿足。

 

#修行就是要能認真過生活的每一天

 

文 / 謝仁方

圖 / 周仁傑、LU LU、許朝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