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農禪
【生活覺招研究室】1月主題:人際關係
1月12日,農禪法青邀請到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程主任楊蓓教授帶著123位青年朋友學習如何溝通不NG。
----- 楊蓓教授開門見山地說,瞭解自己的程度會影響溝通的能力,而瞭解自己,除了要看見自己,還要能接受自己。
因此,楊教授請每個人在小組裡用四個三分鐘,分別是自我介紹、與組員進一步熟絡對話、
分享自己不為人知的事、用一個形容詞形容自己;來和小組成員相互認識。
多數人都覺得最後的三分鐘最自在,因為那是最為開放自己的時候,並不像一開始自我介紹時的那樣做作。
彼此開放而互相瞭解,信賴對方、感到安全,自然就會自在。
----- 楊教授接著提到「選擇性知覺」,我們的感官因為生活經驗的積累而有了習性,只聽想聽的、只看想看的。
為了讓大家體驗到「選擇性知覺」,楊教授請大家到室外走走,將感官都打開,像海綿一樣,去感受外在環境。
回來後有學員分享自已感受到農禪寺跟一般寺院的不一樣。
所謂對「一般寺院」的認知就是從經驗累積而來的,我們在觀察現象後會根據經驗做出對照,並加以詮釋。
但我們的經驗,是由個人、家庭、社會、文化所形塑,都是有所侷限的。
----- 下午,楊教授請大家畫畫,每個人畫畫前先在背面寫上畫的主題,接著開始作畫2分鐘,
2分鐘後再陸續地將畫傳下去讓他人繼續作畫,最後每張畫都有其他同學的創作在上面。
這張畫就代表著大家的生命歷程及經驗,有他人的不斷參與,畫上去,無法塗改,就只能夠接受
楊教授說人一輩子就做兩件事情,「想著跟別人一樣」、「想著跟別人不一樣」,這並不是二選一,而是兩件事情都要去做。
前者是追求親密,後者則希望孤獨。
所謂不一樣是指建立自己的獨特性,只有在孤獨的時候,才有辦法深入地認識自己,來建立自己的獨特性。
楊教授提醒大家時時刻刻地帶著對自己的疑問,在孤獨的時候問自己。
當愈深入認識自己,那些形塑你的個人、家庭、社會、文化,就不再是你的限制,而將變成你的資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