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修體驗

法青哈佛夜-參訪法鼓山

2014-04-09

想參訪法鼓山已經好一段時間了,無奈總是因緣不具足,遲遲未能成行。上週週間,信箱裡偶然飄來了台大法青社的邀請——還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(得來全不費功夫),當然立刻報名囉!

到達指定集合地點,拿了名牌後,才知道原來我跟的是「法青哈佛夜」的順風車,真是幸運!一小時後,一行人順利抵達法鼓山總本山(原來是這樣稱呼),常灃法師和兩位參學員前來會合,開始了一整天的參訪活動。

參學員和我們的初次見面

上午的行程基本上是哈佛夜的解說驗收,共有法華鐘、祈願觀音、大殿、開山觀音四站。法華鐘組的解說同學,充分應用了現代3C的便利,講解完,由參學員進行更正和補充。原來法華鐘每年只有除夕及傳燈日會敲;鐘面上以陽刻的方式刻完整部《法華經》和《大悲咒》;鐘樓的階梯分三段,各有不同的階數,分別代表《法華經》裡的七(譬喻)十(如是)廿八(品)。解說告一段落,所有人成一列,在法師的帶領下走上鐘樓,三問訊之後繞鐘三匝,默念「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,南無妙法蓮華經」,最後回到鐘前發願。眾人虔誠的神情與莊嚴的大鐘相映,真是讓人屏息的動人一刻! 

莊嚴的法華鐘與專注祈願的我們

雖然無法敲法華鐘,不過我們運氣還不錯,今天適逢假日,所以可以敲鐘樓旁的引鐘。走下鐘樓,義工菩薩已經在等我們了。引鐘雖然較小,但上頭也刻了一整部《普門品》。參學員說,敲擊引鐘的效力,跟敲法華鐘是一樣的;常灃法師說,託我們(觀光客?)的福,這是她入法鼓山這麼多年來,第一次敲呢!​

常灃法師很開心的跟我們一起敲鐘

第二站是祈願觀音殿。所謂「千處祈求千處現,苦海常作度人舟」,菩薩慈悲,只要有人誠心向祂祈求,祂必定給予救度,無有分別,這就是聖嚴師父命名「祈願觀音」的由來。負責解說的同學說,祈願觀音殿由外而內共有三塊匾額:分別是聖嚴法師寫的「觀世自在」,董陽孜居士寫的「大悲心起」,以及黃篤生居士寫的「入流亡所」。

因為行前對總本山可說一無所知,聽的時候來不及做詳細的筆記,因此回來後才上網找資料,稍微加強一下背景知識。原來「觀世自在」見於《大日經》,是形容觀音菩薩觀世間眾生的苦難音聲,尋聲救苦,有求必應,而以種種形象自在化世。「大悲心起」則見於《大悲心陀羅尼》及眾觀音經典,說的是觀音菩薩以大悲心平等救濟一切眾生。「入流亡所」出自《楞嚴經》,是觀音菩薩自我修證的境界——「流」的意義是不住,不要讓「入」的現象停留下來,而是要讓它一接即流;「入流」即是《金剛經》所言的「不住聲生心」。「亡」是亡失、消除的意思,「所」是所聽到的對象及因聽到而起的一切對象;「亡所」是說在修行中要消除所聽到的對象,以及因聽到而起的一切對象。觀音菩薩在海邊修習禪定,聽著潮聲來去,悟到聲音乃剎那生滅(並非永久);而人的妄想、煩惱,來自對這聲音的執著,所以菩薩才採用「入流亡所」的方法,使聲音不再成為煩惱的來源。

今天適逢殿前的水池清洗,許多義工菩薩蹲在水放空了的池底,把清洗完的石頭一顆一顆擺回去。參學員說,這個水池有幾個寓意:一是象徵觀音菩薩在海邊修習禪定,二是象徵我們凡人所在的此岸與佛所在的彼岸。洗石頭,洗的其實也是自己的心,我們拜觀音,學觀音,最後要做觀音。

祈願觀音水池清洗。看起來很好玩,下次也要來報名!!!

在禪訓班課程中,法師提到,拜佛是恭敬心的展現。今天,在入殿參拜前,法師和參學員一同為大家示範禮佛三拜,對我來說,等於是昨日禪訓班課程內容複習,實在太貼心了。接著,大家排隊進入祈願觀音殿,問訊之後禮佛三拜,跟菩薩說明自己目前心中的疑難,感應一個號碼,取出相應的一0八箴言,真的很準呢!最後,大家也輪流上前求了大悲水,才離開前往下一站,大殿。

這一站由第一組負責解說,認真的庭瑩和怡欣準備充分,將大殿的相關知識不疾不徐地娓娓道來。大殿正門上方掛的匾額上寫著「本來面目」,禪宗所講的本來面目,是在離開生與死的現象之後,不生不死,無生無滅、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。若隨時能放下諸相,便能隨時見到本來面目;只要有一個念頭無法離開現象,便是著相,而只要執著於任何一相,那就跟本來面目不相應,自然也就見不到本來面目了。也就是說,聖嚴師父透過這四個字,提醒大家要放下自我中心的執著,心無所住、念無所繫,才能回歸佛性,放捨諸相,終得大解脫,大涅槃。

大殿中供奉著三寶佛:中尊是釋迦牟尼佛,右手結說法印,左手持定印;左尊是西方阿彌陀佛,雙手結法界定印;右尊則為東方藥師佛,右手持與願印,左手維持定印。不同手印代表佛的悲願和德行。三尊佛像的佛身中,裝藏有知名書法家及信眾發心手抄的大乘經典及象徵性七寶;佛像正下方,則於西元1996年安置了台灣第一座地宮,以歷史傳承為出發點,保存了當代台灣的佛教史料,至西元3000年始可開啟。大家一樣排隊進入殿內,問訊、禮佛三拜。身處挑高空曠的大殿,感受到一種類似參訪歐洲古教堂時那種神聖、靜謐的氛圍。

接著,來到上午的最後一站。因為聖嚴師父在修行過程中,覺得和觀音菩薩特別有緣,所以法鼓山又稱觀音道場。開山觀音是法鼓山最早的一尊觀音像,手持楊柳枝,遍灑甘露,不僅見證法鼓山篳路藍縷的創建歷程,同時也護佑著芸芸眾生。這尊觀音原是玻璃纖維材質,安置室內;現則翻製成五公尺高、2.8噸重的銅像,安置於整個園區的中心點——地理學家說,開山觀音坐於蓮心底,四方呈放射性佈局的建築台地,如一片片的蓮華花瓣,這種地勢是「側蒂蓮華」,原點在蓮心,唯有佛菩薩才能安坐。在慈祥的開山觀音前,大夥兒學菩薩的手勢來張大合照,感謝兩位參學員一個早上的陪伴。

眾人與開山觀音一同合照

接著,開拔至第一齋堂用午餐。進去前,參學員提醒大家用餐的禮節:椅子坐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;吃完一口才夾下一口(覺知當下);最後可以留一片菜葉,裝點開水,把碗裡殘餘菜汁「洗」乾淨,讓洗碗的菩薩好處理。一個小小的動作可以帶給人方便,當然是何樂不為呢?餐畢,法師帶著我們一行浩浩蕩蕩來到男寮,男﹑女眾由不同入口進入佛堂,自己找位置大休息,法師開玩笑說:「這個你們最厲害了!」大家都笑了。在釋迦牟尼佛慈悲垂視的寧靜之中,室外金黃的陽光、清涼的微風、潺潺的溪水、啁啾的鳥鳴,都伴著我們入眠。好幸福!

下午的第一個行程是參訪法鼓佛教學院。鄧老師先為我們介紹了圖書資訊館前的「心經影壁」,還介紹了法鼓山最引以為傲的收藏Tripitaka——共有含漢、藏、滿、梵、巴、日、英、泰文等五十餘套大藏經!接著到視聽室聆聽簡報,互相交流,法國學生路科中文造詣極高,連一些使用頻率極低的佛學用詞,都可以不假思索用出來,實在太厲害了。

和法鼓佛教學院師生,在圖書館交流

步出學院,常灃法師在門口由七棵雀榕連起來的一片綠蔭下,跟大家講了「七如來」的故事。原來,聖嚴師父慈悲,在法鼓學院獲准建造時,不忍砍伐原生其上的樹,故以生態工法進行移植,落實法鼓山自然環保的理念。七如來原生於同一塊岩石上,包括紅淡比、楠木、魯花樹、烏臼四樣樹種,彼此之間的氣根相互交錯,因而一同移植。這七棵樹總重近36公噸,高約4.6米,移植費時約九小時;而原本棲息在樹上的昆蟲,在搬移之後仍大聲鳴叫,沒有受到遷徙的影響,證明整體生態得到完整的保留。

七棵雀榕的故事

稍事休息後,法師說,天氣這麼好,來個步道之旅吧!法師帶我們走的,是一般遊客自己來比較不會走到的路線。首先是「藥師古佛迴環步道」,在雄渾樸實的藥師佛面前,我們恭敬問訊。這尊藥師佛雙手持禪定印,低眉含笑,神態安詳自在,讓我們的心也跟著沉靜了下來。接著,前進「生命步道」,一樣是一步一步,專注當下,覺知腳底。生命園區內,往生者的骨灰以最環保的方式,在天然環境中「植存」:將骨灰分五份,分別倒入預先挖好洞的土裡,與大地融合,回歸天地。法師說,這個方式有別於一般傳統的土葬火葬,不僅同一塊地能永續利用,還能真正做到不執著於肉身,聖嚴師父以身作則,圓寂之後也是植存於此。法師領著我們繞園區三匝,大家慢慢踏出每一步,同時也在心裡靜靜感受聖嚴師父的慈悲宏願。內心的寧靜中有一股澎湃的感動,感謝師父不辭辛苦,統合眾人之力建立法鼓山,接引更多人學佛。

最後,我們沿著臨溪步道,回到男寮佛堂為充實的一天做總結。首先是「哈佛夜」最佳解說票選(眼睛閉起來舉手表決,是很棒的方式),獲獎的是庭瑩和怡欣所代表的第一組,實至名歸。分享時,我因地利之便(剛好坐在法師旁邊),被點名第一個說話:我覺得自己很有福氣,最近剛動念說有機會的話去學一下禪修,學校法青社恰好首度在校內開設初級禪訓班;昨天結業,今天又剛好有這個機會「得償宿願」前來拜訪總本山——而且是這麼充實的深度參訪。感謝菩薩護佑!也謝謝法師和大家的陪伴。